疫情正处于吃劲时期,而比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更快的是谣言。
近两个月来,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但在我们每天关注的“真相”背后总是夹杂着大量的谣言。比如早期的“吸烟者感染新冠病毒概率低” 、近期的“吃降压药会增加病毒感染风险”等等。这些谣言传播速度惊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极短时间内传遍全中国,引发我们的恐慌、不理智的行为。
| 谣言产生传播的心理机制
在疫情当中,人为什么会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来看看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制作的《谣言产生传播的心理机制》是怎么解析谣言的。
就像周晓红在《传播的畸变:对“SARS”传言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中分析得那样,无论流言或是谣言,它都不是个人智力游戏的结果,而是群体议论和传播的结果。正是因为一方面主流媒体的信息匮乏,另一方面公众的求知欲太强,这两面合围造成了传播的某种畸变即传言的产生。
当外在发生了像疫情这样的事情,我们都陷入了极大的恐惧和慌乱中的时候。这个时候慌乱的人就会总想抓住点什么,有相应的内容让他抓住,他就可以缓解自我内在的焦虑。而对真相了解的不足,则让谣言不断地进行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要对信息进行公开化的原因。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也想知道面对纷乱的信息,如何判断它们的真伪?怎样才能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呢?纳迪娅·布拉希尔和伊丽莎白·马什于2020年发表在《心理学年鉴》上的一篇综述性文章回答了上述问题。
至于如何纠正根深蒂固的错误信息,作者则给出了如下的意见:
◼ 利用人们的基础比率,在正确信息旁配上相关的图片,使其看起来更真实。
◼ 在纠正错误信息时,应该避免强化与错误信息有关的感受。对错误信息的否定,例如科学表明疫苗不会导致孤独症,反而可能会加深疫苗与孤独症之间的联系。
◼ 将错误信息以不便阅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激活他们的分析性思维。
◼ 利用众包的方式评估出可靠信息源,然后用社交媒体平台算法分发给用户可靠的信息。但审查和操纵内容可能会激怒用户。
其实很简单,就是信息传播者需要客观地阐述事实,要用更多事实性证据呈现信息,比如多用真实照片等;而受众则要从可靠新闻媒体处了解信息,不要偏听偏信。
工业心理与用户体验营地,着重学习用户心理分析和用户行为引导,触及用户的心理“弱点”,深度解析产品吸引用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