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驱动!解密国外遇灾囤纸的迷惑行为

时间:2020-03-27 相关资料下载



凡是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摸索过程总像是攀登险峰一般痛苦,而大家也通常会发现,心理学家总在山巅上微笑着等着我们的到来。


谁也说不清“厕纸抢购潮”是从何时、从世界哪个角落开始的,但一夜之间,全球范围内被疫情波及的地区,超市的厕纸货架都变得空空如也。



据一家美国采购商NCSolutions统计,截至3月22日的一周内,卫生纸销量比上个月同比增长了845%,在美国超市的销量排名从20-30名,一跃到第一位。

突然爆发的“卫生纸抢购”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在疫情当下为什么要囤卫生纸?

| 遇大事,必囤纸


为什么新冠疫情期间,掀起“囤纸”狂潮?据报道,谣言首先在日本这样子流传:中国是全球厕纸原料的主要出口国,如今,这些厂商和原材料都去做口罩了,世界就要没厕纸用了。


尽管,日本造纸厂第一时间站出来解释,生产口罩的原料是无纺布,生产厕纸靠的是纸浆,但抢厕纸的风潮也没能停下。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遇到大事就囤纸”的现象一直存在。上世纪 70 年代,正值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上涨,所有物品价格上涨,其中就包括厕纸。


从政府对食品、电力等的限量供应,到商家对纸巾的降价销售,同时任日本通商产业大臣中曾根康呼吁「节约纸张」,让普通民众产生了物资“短缺”的心理,以此拉开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厕纸骚动的序幕。

而这样的信息,被国外媒体大肆报道,甚至编成段子流行,让民众愈加把“危机”和“厕纸”两个概念联系在了一起。

这样的观念在之后灾难发生时,被民众的行为不断强化,最终“遇灾囤纸”的消费行为,就成为了惯例。

| 囤货行为的产生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发生“囤货”这种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呢?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说明了很多问题。勒庞解释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就会表现出情绪容易激动、做决定随大流这些表现。

关于这个问题有个更形象的表述,叫「羊群效应」:羊群平时乱哄哄的,但是一旦有一只羊窜了出来,一路狂奔,其他的羊都会跟着一起跑,根本不问为什么。

简单来说,面对不确定性时,人总要做点什么来寻求心理安慰。而在现在商业社会,面对无法预测的疫情发展,民众会不自觉地对未来产生恐慌感,从而产生“囤积行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买买买。

而这种行为从认知学角度讲,当人们面对恐慌和情绪刺激的时候,各种本能反应都来自于杏仁核。

杏仁核在加工负面信息时,占用了一定的认知资源。而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它们都集中到了杏仁核,负责「理性加工」的前额叶资源就不够了,导致人们作出非理性的决策。

| 为什么囤的是“厕纸”



至于在危机时刻,民众为什么会选择“囤纸”,可以从“零风险偏误”这个概念入手。


当面对多种风险时,人们往往更乐意将一些小风险彻底消除,也不愿意用同样的努力,将一个大风险变成小风险。

生活必需品、价格实惠、易于储存、不会过期,具有这些特性的“厕纸”,就是在危机时刻,必备囤货综合排名最优的存在。同时,不得不说国外对“厕纸”的消耗量确实也不容小觑。

抢厕纸的传统、网络的传播、恐慌心理,三者合力,人们的焦虑很容易瞬间被触发,从而引发恐慌性购买,进一步带动更大的从众效应,于是风靡半个地球的卫生纸抢购热潮便发生了。



疫情期间,人们恐慌物质短缺,产生抢购行为的现象并不少见,之前中国也爆发过口罩、消毒液、双黄连等抢购行为,这一切从心理学角度都有迹可循。

工业心理和用户体验营,讲解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背后的原理;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出发,吃透这些原理,正确引导用户消费行为,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快来参加这个营吧!


相关资料下载
暂无资料
热门推荐 /Popular recommendati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