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多希望生活里的所有不美好,都是愚人节开的玩笑,24小时过去,一切都重回美好。
✔ 英国历史学家的考证:“愚人节”的起源乃是出于印度佛教那句“到达彼岸”的话;
✔ 英人百科全书里面则是记载着:“愚人节”乃是公元十五世纪宗教革命之后始出现的一个说谎节日;
✔ 相传上帝以洪水来毁灭世界,亚当第三子诺亚以一条人造的大船保全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洪水稍退之后,诺亚便放出白鸽探求陆地,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四月一日。所以后人认为,在这一天去做一种毫无意义的事,就好像一只白鸽做了白工一样,行为愚蠢,为“愚人节”之起源。......
✔ 满足成就欲
恶作剧本身和个人的控制欲、成就欲有关。一个人的成就欲望越大,控制欲望越高,他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策划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成功的几率也就越高。恶作剧也可以看做是策划的一种。
✔ 潜在猎奇心
心理咨询专家认为,年轻人喜欢过愚人节,符合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潜藏的恶作剧心理。在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的都市生活中,不失为一个缓解压力,调节身心紧张的好方法。✔ 心理退行
愚弄别人的恶作剧其实是一种心理退行。我们都曾经都是天真无邪的小孩,当我们逐渐的长大,受着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我们能够为所欲为的事情已经很少,但是不代表我们内心的童真和狡黠就完全没有了。
✔ 个性因素:个性懦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盲目崇拜者易受骗;
✔ 阅历因素:一个人社会经验缺乏、思想单纯、知识浅薄则易受暗示;
✔ 双方关系:施骗者与被骗者的关系越亲密,彼此信任度越高,骗术越易得逞;
✔ 性别和年龄因素:女性比男性容易上当受骗,老年人和儿童也较容易被骗。通过语言或动作,对他人或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人们在愚人节里的一些糊弄人的把戏多利用了暗示术,因为多是一些善意的游戏,被暗示者一般也很少存在戒备心理。
✔ 从众心理
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和大多数人想法一致的行为。如愚人节里常会传播一些奇闻,其中不少明显违背常识,有些人一开始也不信,但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一经众多传媒的传播扩散,于是便弄假成真,使得一些人深信不疑。✔ 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想、行为一般总是习惯于长年累月地按照某种既定的模式“运行”,形成了固有的“惯性”。在愚人节里一些人便利用了人们思维上的弱点,顺着人们固有的思维“惯性”来设计某些机关,使人们不知不觉间误入圈套。
✔ 观察细微动作
对谎言敏感的人可以通过细微的脸部表情察觉到谎言并作出防备。✔ 辨别声音变化
有证明说,通过声音变化来检测谎言会更加容易。而眼神则相对容易受人体控制,尤其当对方故意不跟我们有眼神接触时,想通过眼神来检测谎言就更难了。✔ 直觉致胜
人们靠直觉可能会更好地检测出谎言。如果根据平时了解,可以明显感觉对方的态度、行为有不一样的地方,可以猜测对方是否有在说谎,这种猜测的或者无意识的推理有时比有意识地推理更加有效果。
工业心理与用户体验学术挑战营,内容涵盖现代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理解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与行为分析、用户体验设计和评估、产生产品原型、影响用户行为等,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用户心理和产品体验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了解产品原型的产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