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胜利了吗?海底捞、西贝涨价又道歉背后的消费者心理

时间:2020-04-24 相关资料下载


疫情期间的涨价引来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绝大多数消费者对这种行为不会买账。这其中隐含了商家和消费者怎么样的心理呢?


陆续复工后,各大餐馆也终于堂食阶段,最近以海底捞为代表的餐饮企业因为涨价、回应、致歉并降价几次登上热搜。吃货们纷纷灵魂发问:“海底捞/西贝恢复原价了你还会去吃吗?”



其实,餐饮业受重创也是事实。据中信建投此前发布研报,判断疫情估计为海底捞 2020 年的营收带来损失约 50.4 亿元,这个数字是2019年海底捞年营收的18.98%,而归母净利润损失约为 5.8 亿元。

然而涨价又降价致歉,是迫不得已还是为了营销?为什么有一众拥趸的海底捞涨价,还是没法让消费者买账?消费者是如何判断涨价及消费这些事的呢?


在i黑马的采访中,互联网+电商运营管理专家李博这样说。

随着堂食的恢复,后疫情时期的“报复性消费”被人们寄予厚望,但其实消费的反弹实际上是非常漫长的,任何一次疫情之后都会出现一个结果:刚需类的产品会占据我们购物的主菜单,而非刚需的产品会卖得比较困难,在此期间需要关注到的是消费者的心态发生了如下变化。

◼ 第一种是持币待购的心态。数据显示,在整个疫情期间,将近35%的消费者是没有任何收入的,我觉得甚至可能会达到50%。与此同时,我们国内的人均平均存款不到4万块钱。因此,可能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有一种心态,我们要节约了。

◼ 第二种是专注于刚需的心态。对于刚需我们该做什么还在做,比如米、面、油不仅仅要买,可能买的还多了,但非刚需消费会有一个慢慢恢复过程。

◼ 第三种是观望与不安的心态。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是充满焦虑的。员工担心被裁员,企业主的心态则由考虑要不要转型,变成了不得不转型,别人已经在转型了,你没有第二选择,不转型就会完蛋。

在疫情期间,我们的消费观念会有一定的变化,但其实只是消费心理选择的权重有所变化。

根据风险高低和奖励高低将消费者总体划分为四大象限,从一到四分别为:激情、负担、常规、乐趣。购物者通过他们的消费习惯传达消费需求,在不同环境下,人会表现出不同一面(消费者体验、心态、选择和需求都是不同的),这是消费者心理的最基本原则。

消费者行为是可以通过心理学工具影响的,通过持续但不同幅度的正确刺激,可以改变消费者行为。比如天猫“双十一”购物节,每年定期举办,大量的品牌折扣,在消费者心理形成一种“便宜”的心理习惯。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行为只是人心理的外在表现方式,所以研究消费者根本在于研究人而不在其行为/动作。心理学中会用小实验去测试某种行为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行为的背后真正原因(如开心、失望等)。

而在疫情期间涨价的海底捞、西贝等餐饮企业,正是没有考虑清楚当下消费者的心理,所以导致一片哗声。但消费者往往是健忘的,企业也会积极营销和公开,所以最终消费者是否会因为涨价不去吃还是继续吃,其实也是可以预见的。




从海底捞、西贝涨价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消费者对事件的不同反应,也可以联想到到不同用户对产品的不同反馈,其实都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同时,中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从原来的产品经济慢慢转向顾客体验经济。在现阶段中国产品供应已完全超出需求,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如何适应消费者需求调整产品,也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一二。

“工业心理与用户体验”学术挑战营,将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内容涵盖现代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理解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与行为分析、用户体验设计和评估、产生产品原型、影响用户行为等,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用户心理和产品体验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了解产品原型的产生过程。

相关资料下载
暂无资料
热门推荐 /Popular recommendati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