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开发安全、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一直是公认控制疫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已有23项新冠病毒疫苗研发项目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7月20日,全球新冠疫苗研发领域的团队更是“扎堆”发布研究进展。
《柳叶刀》杂志同期发布两篇关于新冠肺炎腺病毒载体疫苗的论文,分别介绍了中国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生物公司联合开发的疫苗Ad5-nCoV,以及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合作研制的AZD1222。
在这两项II期临床试验中,疫苗均诱发了免疫反应。
| 陈薇院士&康希诺:激发显著免疫反应
中国工程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生物公司联合开发了新冠病毒疫苗Ad5-nCoV。在2期临床试验中,总计508名参与者接受了一次新冠疫苗的注射(分为中剂量、低剂量、安慰剂组)。
试验结果表明,在第一次接种28天后,中剂量组的ELISA抗体峰值为656.6,低剂量组的ELISA抗体峰值为571,两个剂量组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6%和97%;而安慰剂组并没有出现抗体反应,而产生中和性抗体的人数分别达到了 59%和47%。
从ELISA抗体水平来看,中剂量组略高于低剂量组,说明低剂量组单针就可以激发有效的抗体应答。
同时,腺病毒载体疫苗还可以激发有效的细胞免疫,清除感染细胞。在接种疫苗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有95%和91%的受试者出现了细胞或体液免疫。
| 牛津大学/阿斯利康: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牛津大学的研究中,疫苗是基于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研发。研究团队在4月23日-5月21日招募了1077名受试者开展I、II期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各占一半。
注射了AZD1222疫苗的受试者没有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抗刺突蛋白IgG抗体会在注射疫苗28天后上升,并且通过补种第二针疫苗后,IgG水平还会进一步升高。
此外,在单次疫苗注射后,绝大多数受试体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反应,而补种第二针后,所有受试者都产生了中和抗体反应。
试验表明,ChAdOx1 nCoV-19显示出可接受的安全性,并且同源加强抗体反应。
除了以上两个团队之外,美国辉瑞公司和德国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也宣布,双方合作研发的mRNA疫苗BVT162b1在德国的1/2期试验阶段取得积极进展,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众多新冠疫苗的研究进展让预防性疫苗的问世成为可能,那么除了有效性外,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从论文公开信息观察对“安全性”的描述,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两款疫苗“旗鼓相当”:牛津疫苗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疲劳和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其他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肌肉疼痛、发冷和发烧;中国疫苗大部分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是轻微或中度的,比如发热、疲劳和注射部位疼痛。
这些积极的临床研究进展让我们看到对抗病毒的希望,也希望安全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能早日面世,为控制新冠疫情提供有力的武器。
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经历了前期的理论探索和技术积累,逐渐转向高度交叉融合的阶段,各个领域学科与技术的加持使得生命科学屡屡出现突破性进展,在近几年尤为瞩目。同时,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同步发展,造福人类,回馈社会。
BioX生命科学探索科研营,立足生命科学大方向,着眼于学科交叉与人类社会交互,全方位地展示生命大学科的研究内容与前沿技术,并指导同学们系统完成一系列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同学们依托课程内容及文献资料,完成一份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研究计划书。
生物制药是现代化工的一个重要方向,其通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 生物组织、细胞、器官、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 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进行药品的开发与制造。
应用化学与制药工程科研营,同学们在完成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将使用各类先进分析仪器完成实验,获取关键数据,完成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