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窥探”了吗?双十一背后折射的消费心理学

时间:2020-11-12 相关资料下载
| 内容整理自网络

据悉,今年天猫双11,11月1日0点至11日0点30分总成交额破3723亿元。双十一,你剁手了吗?



双十一狂欢,从2009年11月起,只花了十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只有27家商户参与的打折日,变成了一个全民狂欢的消费节,今年更是从1日就开始拉开战线。

面对逐年攀升的成交额数据,我们不禁思考:真的是我们的消费能力,相比十年前有了如此之大的提升吗?事实上,可能并没有,那么是什么让每年的交易额都超出预期呢?



撇去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商家铺天盖地的硬广轰炸消费者的眼球,软广占据消费者的心智,更重要的是双十一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了我们的消费愿望。本来我们不想买,但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抢,就会忍不住去看看,看完之后就会极大促成购买行为。

| 稀缺性冲动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瑞安·豪威尔认为,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人们的重要任务是将周围各种可能有用的东西带回家。只要看到任何有利于生存的东西都会,即使暂时还用不到它们,也要将其囤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物质并不匮乏,但是面对稀缺品的时候,人们与生存有关的焦虑感仍会被唤醒,导致我们想去拥有这些稀缺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哪一天可能会用到这件东西,但是我们却会担心当我们需要时这件东西却消失了。

当商品被标上50%折扣的标签时,稀缺性冲动被启动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现在不买这个东西,它将被别人买走或者消失,因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剁手”。




| 损失厌恶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损失厌恶”理论,指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如果商品不打折时,不购买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付出成本,因此心里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一旦商品打折,不买好像就意味着损失。

一个原价5999元的 LV 包包,双十一卖5039元,不买会感觉直接亏了900块。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去买买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 重获控制感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营销学教授斯科特·里克发现发现,零售疗法的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零售疗法指的是人们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种实现自我疗愈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一些人来说,如果他们感到悲伤,购物却能释放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快乐。因为这能在他们的生活中恢复一些控制。当然,这样的疗法成本太高。

但是总的来说,做出买或不买的选择,会帮助人们更有控制感。



| 追求美好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求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生理和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需求”自然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最高追求。

进入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了“自我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消费的形式、内容产生了更高的需求。



除了以上这些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上还有很多定律正在左右着你的思想和行动,你得先试着去了解它,然后去利用它。

工业心理与用户体验训练营,内容涵盖现代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理解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与行为分析、用户体验设计和评估、产生产品原型、影响用户行为等,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用户心理和产品体验 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了解产品原型的产生过程。

最后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多阶段用户体验项目学术报告,采用访谈、检查方法和用户测试,以及构思、设计和原型方法,从头开始设计产品,从而获得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用户心理研究和体验设计的经验,为未来的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资料下载
暂无资料
热门推荐 /Popular recommendati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