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近些年来,随着人类航天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在地球外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人类正在慢慢走进星辰大海。想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人类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设永久的基地。
前2期,我们一起探讨了建立月球基地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以及生存需求问题,详情可点击→《重型运载火箭、柔性膜悬浮铁道、3D打印...建造月球基地,需要具备什么技术?》、《水、能源、食物?科学分析下:人类究竟还要多久才能建造月球基地?》。
如上图所示,该设计展示了散布在月球景观中的白色膨胀吊舱的示意图和效果图,这些吊舱由管状走道连接,由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板和宇航员包围,所有这些都由天空中一个可辨认的蓝色球体监控。
在与欧空局的合作中,SOM设计了介于罐子和气球之间的建筑。设计的建筑是一个圆柱形,高9.5米,它有三层楼,有一个垂直的核心空间,方便居住者攀爬。
这个基地由坚硬的圆柱形登月舱构成,每个都将放在月球登陆器的顶部,被送到月球表面。月球居留地至少要在最初几年依靠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收集的一部分能量会被储存起来,以备阳光无法利用的时候为该基地提供能量。
另一种方案,用纤维B等柔软结实的材料制成的充气结构也可用来建设月球居留地。这种超轻建筑物可能更方便发射升空,但是一旦它们被送到月球表面,组装起来可能更加费事,因为宇航员必须给它们安装管道系统、设备和家具。
更受美国宇航局月表系统项目办公室青睐的一种设计方案是把以前的设计最出彩的地方结合在了一起。这个居留地的大部分都能移动,经过几年奔波后,它们会在一个地方停留下来,组成月球前哨。这个前哨将由太阳能和核反应堆供能。
他们将中国传统“制砖-砌筑”的建造方式与3D打印建造方式相结合,设计基地的整体方案及“整体预制拼装、局部打印连接”的月球基地原位建造方法,他们甚至还用火山灰模拟了月球土壤,将其烧制成建造材料展出。
他们借鉴了中国传统砌筑和榫卯连接方式,提出利用月壤烧结出带有榫卯结构的月球砖,再进行拼装建造,通过烧结月球砖把一次性成型的风险分散掉,然后由机器人砌筑,同时用3D打印加强连接来完成结构。
虽然目前看来,登上月球很困难,在月球上长时间生存会更困难。但科技进步、工程师和建筑师的神奇设想,让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正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我们。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